13583731873
发改委颁水泥新政 重组和产业集中成主题
发布者:<新闻资讯 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4-03-26 02:18:41

  “今后10年将是水泥行业大动荡、大分化和大改组的时期。国家将积极地推进产业体系调整,扶持大企业,提升公司集中度,改变无序竞争的状况,一批小企业、甚至一些中型企业也将逐步退出市场。”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历经两年多酝酿的《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水泥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以下分别简称《规划》和《政策》),此时距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通知印发《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相去5月有余。

  “在此之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水泥工业产业政策,国家对水泥行业的管理缺乏一个系统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指导文件。”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说。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摒弃了《意见》关于我国水泥生产“总量过剩”的提法,而代之以“从数量上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新的提法基于对未来水泥消费市场的乐观估计。“据测算,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水泥消费仍将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预计2010年水泥年需求量将达到12亿吨,2020年将维持在13亿吨左右。”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负责人说。

  一项对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水泥消费量的研究分析显示,当人均累积水泥消费量达12—14吨、年人均水泥消费量为600—700公斤时,水泥消费量将趋于饱和并缓慢下滑。而去年我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为806公斤,人均累积消费量为8.69吨。

  因此,《规划》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累积消费量还比较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水泥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与上述乐观的测算数据相比,我国去年10.60亿吨的水泥产量自然谈不上“总量过剩”,虽然从1985年起我国水泥产量已连续21年居全球第一,而且目前产量占到了全球总产量的48%左右。

  同时,《规划》认为,市场需求迅速增加的拉动是我国“当前落后生产能力的重复建设仍未得到完全有效的遏制”的重要原因。言外之意就是,我国水泥产能的扩张在相当程度上源于消费刺激,因此不关“总量过剩”。

  虽然决策者和市场都传递出相对乐观的信息,但新政延续了《意见》关于我国水泥工业发展“行业整体经营粗放”、“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的基本判断,并重申了推动企业重组、提高生产集中度的政策目标。

  《规划》认为,我国水泥工业“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偏低、落后生产能力仍占相当比重、能耗大、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

  据统计,我国共有规模以上(年出售的收益500万元以上)水泥企业5000多家,公司数超过世界其他几个国家的总和,平均规模仅为22万吨,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另外,我国水泥生产能力中55%左右仍为落后的立窑和小型干法中空窑,32.5级水泥等低端产品约占总产量的85%。《规划》说,我国混凝土标号大部分为C20、C30,而国外多为C50、C60,“由于混凝土标号标准低,特别是立窑水泥产品质量不稳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寿命”。